第59章(2 / 2)

帝师 来自远方 1950 字 1天前

闫桓即在名单之中,佥都御使直接贬为白身,发往宁夏戍边。

锦衣卫查到的证据,一股脑摊开在文武面前,无论都察院还是六科,都有人牵涉其内。左右都御使面上无光,六科都给事中恨不能刨开地砖,找条地缝钻进去。

“夺罪人官袍乌纱,即刻押往边地!”

“遇赦不赦!”

四字落下,如黄钟大吕,响彻在众人脑海。

文武寂静无声,大汉将军持戟入殿,将跪倒在地的犯官逐一拖了下去。

耳边响起犯官的求饶声,众人这才如梦初醒。

先帝万年,新帝未大赦先问罪,十余官员被摘掉乌纱,发配戍边。

突来的变化,实令满朝文武措手不及,更如警钟在众人头顶敲响。

这位好动爱玩的太子殿下,恐怕和预想中的相去甚远。观其性格,也非如先帝仁厚,倒似圣祖高皇帝和太宗皇帝般杀伐果断。

明君?

暴君?

于天下万民,究竟是福是祸?

谢迁猛的看向李东阳,后者却是眼眸微敛,沉静默然。

朱厚照未登宝位,庙堂已掀起波澜。

于此同时,三匹快马自北疾驰而来,马腹贴地,马上骑士袢袄染血,满面风尘。

城门卫察觉异状,当即敲响铜锣。

快马疾驰至玄武门下,接连口吐白沫,不支倒地。马上骑士翻滚在地,顾不得起身,嘶哑吼道:“边镇急报,鞑靼大举兴兵,叩边宣府!”

第四十三章 豪言

弘治十八年六月戊申,趁弘治帝大行,举国哀悼之机,鞑靼首领小王子举兵万余,悍然叩边宣府。

与往昔不同,此番叩边,鞑靼有备而来,并不打算抢了就走,小王子用兵有道,沿牛心山、黑柳林一带布下营盘,长阔达二十余里。

营中人喧马嘶,弩箭齐备,刀光耀目,一副打持久战的势头。

得夜不收谍报,巡抚都御史李进、总兵官都督佥事张俊均知来者不善,情况危急,却在如何应战上发生争执。

李进主张坚固墙垣,闭境自守。待鞑靼三鼓气竭,兵困马乏,再偷营劫寨,出奇兵袭之,自可退敌。

张俊连连摇头。

石城汤池,固可以坚守,鞑靼骑兵又不是傻子,自可以绕路。若被破开隘口,沿途的边民可挡不住鞑靼的长刀铁蹄!

“坚城固守,方为不拔之策。”

“不可!此举无异陷边民于水火!”

“若为贼虏所趁,长驱直入威胁京城,张总戎可担当得起?”

“分兵把守,守望相助,才是上上之策!固守城中做个缩头乌龟,任由百姓被鞑子践踏掳掠,你我都将是罪人!”

二人各执一词,闹得面红耳赤,仍是争执不下。争到最后,连“莽夫”和“书生不知兵”的话都砸了出来,眼瞅着就要上演一出全武行。

休要以为李御史是文官,动手便会吃亏。

论起单挑肉搏,李御史绝对人中翘楚。经历过朝堂风雨,除两位都御使,打遍都察院六科无敌手。非是强悍到一定境界,也不会被派至边疆重地,巡抚重镇,和刀口染血的军汉叫板。

再者,文武有别。

真打起来,李进可以拼尽全力,拳打脚踢,上牙口都成。

张俊却不行。

身为总兵官都督佥事,无论挥刀砍人还是抡拳砸人,劲道自是一流。双方都在气头上,不小心把李御史打出个好歹,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。

两人争得脸红脖子粗,互不想让,几要掀翻屋顶,委实苦了堂上将官。

副总兵白玉因犯法被押回神京,至今没人补缺。参将李稽和游击将军张雄想开口劝阻,几番话到嘴边,都被咽了回去。

李御史和张总戎吵得厉害,到底没动手。自己搀和进去,被凳子砸到,刀鞘拍飞,青个眼圈掉颗牙,有冤也没处伸。

眼见两人吵个没完,耽搁正事,宣府镇守太监刘清终于坐不住了。

军情紧急,这二位打算吵到什么时候?是不是要等鞑靼打到城门口?!

鞑靼骑兵在边军眼皮子底下扎营,打的是什么主意,不用细想就能明白。

鞑靼首领可延汗,别号“小王子”,却已是而立之年。从侄子手里夺取汗位之后,陆续兴兵讨伐漠南诸部,除亦思马因、火筛、亦卜剌等少数部落,几乎统一整个漠南蒙古。其后连续击败实力强盛的瓦剌和兀良哈,一跃成为草原上最大的势力。

正统年间,也先统治时的瓦剌称霸草原,曾将鞑靼压得喘不过气来,只能伏低做小。

风水轮流转,小王子登上鞑靼汗位,鞑靼日益强盛,换成瓦剌被各种拳打脚踹,不得不退回漠北,非必要绝不涉足漠南。

兀良哈诸部同大明关系最铁,被鞑靼逼得没办法,全部退回朵颜三卫驻地。人多羊多,结果自然是草场不够。仗着兵强马壮,直接跑到女真的地界上跑马放牧。

有句话怎么说来着,大鱼吃小鱼,小鱼吞虾米。干不过鞑靼,欺负还没开化的野人女真,对兀良哈实是小菜一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