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莫斯科保卫战时,我曾亲眼目睹科涅夫向朱可夫移交了西方面军的指挥权。如今朱可夫向科涅夫移交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指挥权时,我又在场亲眼目睹了这有趣的历史循环。
等朱可夫离开后,索科洛夫斯基态度恭谨的向科涅夫请示:“元帅同志,需要把各集团军司令员召集起来,和您见一个面吗?”
“暂时用不着。”对于索科洛夫斯基提出的这个建议,科涅夫摆了摆手,说道:“根据最高统帅部的命令,乌克兰第一和第二方面军的部队,从明天开始,正式由进攻转入了防御,各集团军部队应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休整,补充在战役中损失的兵员、弹药和各种军用物资。”
看到索科洛夫斯基记录完自己的命令后,科涅夫忽然又问道:“参谋长同志,对于两个方面军合并一事,你是怎么看的?”
“我们的两个方面军合并,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啊。”索科洛夫斯基没想到科涅夫会突然问出这个问题,不禁有些紧张地回答说:“合并后,我们的实力会变得更加强大。”
科涅夫听完后,微微皱了一下眉头,显然对索科洛夫斯基这种万金油式的回答不满意,又扭头问我:“丽达,对两个方面军合并一事,我想听听你的看法。”
我暗自寻思科涅夫为什么会问起这个问题,作为两个方面军部队合并后的最大受益者,他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,是想让我们给他谈自己的看法,还是想让我们奉承他几句啊?
由于我想得太入神,以至于忘记回答科涅夫的问题。他见我坐在座位上发呆,便用拳头在我面前的桌面上敲击了几下,提高嗓门问道:“丽达,你在想什么,听到我说话了吗?”
“听到了,元帅同志。”我连忙定了定神,有些着急地回答说:“我正在考虑您刚提出的问题。”
“想出什么结果了吗?”科涅夫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,乐呵呵地说:“把你的想法,说给我们大家听听。”
我站起身朗声说道:“元帅同志,两个方面军合并以后,便成为了红军中最强大的一个方面军,兵力超过了百万,还拥有几千辆坦克和自行火炮,以及相同数量的飞机。而随着几个进攻战役的结束,我们下一阶段的作战任务,就是歼灭德军在乌克兰的残余部队。他们虽然也有近百万的兵力,但由于遭到我军的连续打击,他们所拥有的飞机和坦克数量,远远无法和我军相比。
如果我们下一个作战目标,是粉碎德军在乌克兰境内的最后一个重兵集团,那么这将是卫国战争爆发以来,我军首次以一个方面军的部队对抗德军的一个集团军群,在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。”
“说下去,”科涅夫听我说到这里,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,用鼓励的语气对我说:“你觉得我们能打败乌克兰境内残余的德军吗?”
“元帅同志,我们完全有实力粉碎德军的重兵集团。”我记得科涅夫担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后不久,就发起了利沃夫——桑多梅日战役,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发起的十次斯大林突击的第六次打击。战役的结果,自然是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,因此我信心十足地说:“我们的部队在三年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,战斗力有了极大的提高,而且也换装了我军的新式装备,完全可以在复杂的地区粉碎德军的防御,从***侵略者的手中解放乌克兰西部,并开始解放波兰的进攻战役。”
“没错,丽达,你说得很正确。”科涅夫等我说完这番话以后,立即接着说:“我们不光要将敌人从我们的国土上赶出去,还要直捣他们的老巢。只有等***彻底毁灭了,我们才能解除警报。”
“元帅同志,我有个问题。”从进入指挥部,就几乎没有说好的扎哈罗夫,等科涅夫说完后,试探地问道:“不知道您打算把新司令部设在什么地方?乌曼还是托基镇?”
“新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。”这个问题,科涅夫肯定早就考虑过了,所以听到扎哈罗夫的问话后,立即说道:“我们很快要向乌克兰西部发起进攻,乌曼距离战场太远,而托基镇这里离利沃夫就要近得多,也许朱可夫元帅当初将指挥部设在这里,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。”
“但第二方面军的司令部成员呢?”扎哈罗夫接着问道:“是让他们继续留在乌曼,还是全部赶到托基镇来,两个司令部的成员合并指挥?”
“参谋长,我看还是让他们继续留在乌曼吧。”科涅夫见扎哈罗夫的脸上露出了迷茫的表情,连忙向他解释说:“虽然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军合并,是最高统帅部所下达的命令,但我担心将来战场上的形势发生变化后,上级会重新调整部队,或者任命新的司令员,所以还是维持现状,继续保持两套领导班子为好。这样吧,你明天一早就赶回乌曼,去主持第二方面军的日常工作。”
“元帅同志,”扎哈罗夫低头看一眼手表,接着说道:“我觉得明天回去有点太晚了,不如今晚就连夜赶路吧,等天亮的时候,我已经回到乌曼了。”说完,他停顿了片刻,站起身礼貌地问,“允许我现在回部队吗?”
“好吧,参谋长同志。”见扎哈罗夫的态度这么坚决,科涅夫也站起身,抬手搭在他的肩膀上,“我送你出去。”
两人前脚刚离开指挥部,摆在朱可夫桌子上的高频电话就响了起来。我以为电话是来自莫斯科的,便扑过去抓起了话筒,贴在耳边,急匆匆地说:“喂,我是奥夏宁娜,请问您是哪里?”
听筒里传出了赫鲁晓夫焦急的声音:“喂,丽达,朱可夫在司令部吗?”
“没有,赫鲁晓夫同志。”我赶紧回答说:“朱可夫同志已经乘飞机返回莫斯科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