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八十三章 冯唐未老(2 / 2)

强秦 晶晶亮 1778 字 19天前

冯唐是赵地中丘人,曾经在云中郡守苏角的手下担任车骑都尉,随后,冯唐被举荐为齐相,负责治理琅琊、东海、砀郡等地内政事务。与历史上西汉初年“冯唐易老、李广难封”的典故相比,秦国的用人机制,由于排除了刘邦分封诸子、诸侄为诸侯王的可能姓,所以,在各地也空出了相当数量的官职,而这正好给了象冯唐这样的平民子弟机会。

得知公羊学派的儒生**,冯唐敏锐的感到,这里面包含的意思绝不仅仅是释放公羊寿那样简单。

为此,他特意修书一封,遣信使连夜送往长安,在这封长信中,冯唐提到:齐地的儒生**,其根本原因在于入仕问题,由于秦国的选拔人才机制主要依靠名士、乡老举荐和公学考试两个途径,这对于入私学的学子来说,就等于是关闭了入朝为官之门。

一天、二天学子们可以等。

一年、二年他们即便不耐,囿于心中的理想也能够坚持,对于那些心志不坚的动摇份子,他们还能异口同声的讨伐。

但当十年时间过去之后,他们口中不堪的秦国,却依旧稳稳的把握着朝廷大权,他们曾经看不起的同学,渐渐的成为了郡里的官员时,儒生们沉积多时的压抑爆发了。

冯唐在积极向朝廷汇报的同时,与他的同姓冯宣布置了一个诱敌的计划,从即墨海边赶来的秦军趁着夜晚,将儒生们的家眷一个个抓捕,然后再逐个分化,使得原本心往一处使的儒生们在第二天彻底丧失了斗志。

公羊寿的私学收取的费用也是不菲,儒生能够专心学习,主要就是家中有足够的财帛支持,在斧底抽薪之后,这一场由儒生学子发起的**闹剧随即平息,与此同时,来自朝廷的命令也到达了。

公羊寿这个齐地最后的大儒,因煽动学生**而被诛杀,整个公羊学派也被连根拔起,至于那些参与**的儒生们,则或被发配至西方充军,或直接下狱,等待他们的是漫长的服役生涯。

冯唐的出色应对,也让他得到了朝廷的大力赞许,特别是在冯宣的力荐下,冯唐由齐相位置被调往长安,担任中车府令,这一位置居于丞相之下,主要负责各郡上报的曰常事务的处理,并提出自己的建议,而他的意见无疑将对接下来的朝议产生重要的影响。

——。

齐地儒生**事件。

只是各郡在这一场民族大清洗中的一个小插曲,而在这些事件中,如冯唐一样有能力的官员正在展现他们的能力,而如袁哙一样的无能之辈,则在考评中被认定为不合格,从而罢免官职。

大秦国政,正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革。

这种变革,在很多时候,是不起眼的,是潜移默化的,而作为推动这一变革的发起人,李原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:那就是改变选人用人的机制。

几个月来,李原与朝中百官多番叙谈,现加上从阎乐、蒙虎的治靖司、军情司了解的情况,让他对于秦国的未来有了新的打算,以法治国、以律断事的秦国,在经过十余年的安宁后,国内的民风民气,正在渐渐的转向,其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人情高于法纪,这种情况不仅仅体现在官司廷狱中,也体现在曰常事务中。

汲黯接替陈平为相之后,对这种趋势也是忧心冲冲,在李原没有回来之时,这位耿直的丞相就象一个孤独的斗士,独自面对着来自上上下下的压力。现在,他终于坚持到了最强力后台的回归。

“秦国的未来,不需要中庸之道,是功当奖,是过当罚,是罪当处,这才是法令之国的全部含义,所以,我希望各级官员都牢记这一点,不因私而枉法,不因情而生畏,不因利而忘公。”

在朝堂之下,李原的话语犀利而毫不留情,直指百官心底的最深处,在即将再一次远征西方之前,他要用一言一行、用一场灵魂风暴来奠定秦国上下的思想根基。

十月即将到来。

从中东一带传来的消息,罗马共和国的内斗即将结束,代表保守势力的费边因为在迦太基问题上的用人不当,而饱受指责。年轻的罗马将领西庇阿得到了元老院一多半元老的支持,他登上罗马执政官位置已成定局。

随着西庇阿的上位,地中海一带的复杂局势将再次尖锐起来,秦军在特洛伊**练海军的秘密行动很难长时间的瞒过罗马人,而一旦西庇阿醒悟过来秦军的目的,罗马舰队极有可能率先在海上发起一场破袭战。

切断航道。

扣留商船,劫掠货物,威吓商人们不许和秦国及他的结盟者交易,这些经济上的制裁措施一旦使出,无疑将给秦国的威望带来严重的打击,而象犹太人、希腊人这些弱小的同盟者,他们也会将质疑的目光投到秦军身上。

要保护他们,就必须与罗马舰队决战?秦国没有决择权,而李原最为担心的,就是这一点。(未完待续。)